联合国内部争论:芬兰提议取消五常否决权,美国回应“天真”
前言
联合国大会上的辩论向来不乏争议,然而芬兰总统斯图布的一句话,直接引发了全球的关注。他呼吁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彻底改革,提出取消五常(美国、俄罗斯、中国、法国、英国)的否决权,并建议若有国家违反国际法,应暂停其投票权。此言一出,美国国务院立即回应,认为这是“天真的想法”。这短短的对话,迅速将已存在近80年的问题摆上了桌面:安理会的权力是否应该继续由五常主导,还是需要更多国家的声音?
背景:为何争论愈加激烈?
展开剩余85%
芬兰的提议看似突如其来,实则根植于长久以来的积怨。芬兰刚加入北约,在俄乌战争中亲眼目睹了俄罗斯多次利用否决权,阻止所有针对自己的不利决议。俄方一票否决,便让联合国的决策变得无效,尽管其他成员国全体支持。
与此同时,遥远的中东,加沙的冲突也让人痛心。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停火、提供人道援助,但美国却屡次动用否决权,推翻所有与以色列有关的决议。这使得联合国的作用大打折扣,尤其是在无辜民众的生死问题上。
斯图布虽然没有点名,但他的言论实际上代表了许多国家的心声。随着联合国成员国不断增加,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,安理会却依然由二战后几大强国控制,这让很多小国感到不满。特别是看到大国利用否决权维护自身利益,而无视平民的死伤,他们不得不质疑:这个制度的存在,是为了和平,还是为了霸权?
否决权失效:改革的呼声为何越来越高?
有人认为,改革安理会的呼声一直存在,但最近几年愈发强烈。根本原因在于否决权已经无法发挥其当初设定的“安全阀”作用,反而成了一个“死锁器”。
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,赋予五常否决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这些大国能留下来,避免像国联那样因为大国退出而导致组织形同虚设。但八十年过去,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以俄乌冲突为例,俄罗斯不仅是冲突方之一,还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,这让它可以用否决权轻松抵消任何不利于自己的提案。这种情况使得联合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遭遇了严峻挑战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公开表示,安理会的现状让它陷入了“合法性危机”。
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加沙地带。尽管国际社会一再呼吁停火、提供援助,但美国利用否决权阻止了所有这些决议。联合国的相关部门眼睁睁看着危机加深,却无能为力。
而更为严重的是,今天的世界早已不再是二战后的格局。以非洲为例,尽管有54个国家,它们在安理会的声音却微乎其微。全球南方国家对安理会的代表性和权力结构越来越感到不满,认为现有的制度完全不能反映他们的需求和立场。
美国为何反对改革?
美国对芬兰的提议直接回应“想法过于天真”,言辞虽然简短,却戳破了现实的硬伤:要改变否决权,本质上就是要大国自我改革。
首先,改革安理会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《联合国宪章》规定,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必须得到五常的全体同意,而这一点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。对美国来说,否决权是一条“底线”。无论是为了保护以色列的利益,还是为了制衡俄罗斯,它都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权力。如果取消了否决权,美国将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,这显然是不愿意看到的。
俄罗斯也反对改革,认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改革建议是“越权”的行为。它认为,否决权是大国保护自身利益、避免被西方国家“包围”与“孤立”的重要保障。而中国虽然支持安理会改革,但同样坚决反对削弱否决权,特别是在涉及台湾、南海等核心利益时,否决权对中国至关重要。
其他五常国家,如英国和法国,表面上支持改革,但它们很少使用否决权,因此表态的成本较低,这些国家并未付出太大代价。
“十常”方案:民主的伪装?
斯图布还提出了将五常扩展为“十常”的方案,试图让更多国家参与安理会的决策。表面上看,这个提议非常民主,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。
首先,谁能进入常任理事国?像印度、德国、日本、巴西等国家早已等了多年,但每一个国家背后都有强有力的对手。印度要进,巴基斯坦首先反对;德国想加入,意大利则不答应。更何况,大国之间对这些候选国的态度本就不统一,协调立场可能会耗时十年八年。
如果真要扩展这些国家进入安理会,问题又来了:这些新增的常任理事国是否拥有否决权?如果拥有,那安理会岂不是成了“十人麻将局”?每个决议可能都会被轮流否决,效率堪忧。若没有否决权,这些国家又怎么甘心当“二等常任”?
渐进式改革:更为务实的方向
或许更为实际的改革方式是“渐进式改革”。例如,英国和法国提出,限制在战争罪、种族灭绝等重大人道问题上的否决权,要求行使否决权时公开说明理由并接受质询。此外,增加非常任理事国的数量,让发展中国家更多发声,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,但能让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得到更好的反映。
中国代表也提到,改革应当增加非洲及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,这是一个更为务实的方向。然而,无论哪种改革方式,核心问题依然绕不开大国是否愿意放松手中的权力。
结语:公平与效率的抉择
这场关于安理会改革的争论,最终仍然回到一个核心问题: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。一方面,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能够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,另一方面,五常国家却始终紧握着权力,不愿放手。斯图布的提议,尽管显得有些“天真”,但它确实道出了一个问题:现有的安理会制度需要反思。
美国的回应虽然冷冰冰,却也揭示了一个现实:权力从来不会主动放弃,改革总是与利益博弈挂钩。普通人或许更关心的是,联合国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全球问题,尤其是俄乌冲突能否尽快停火,加沙地区能否得到有效援助。如果这种特权依然挡住了问题的解决,联合国的公信力必将受到严重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